暴力现金贷背后 |
发布时间:2017-10-12 23:16 |
暴利现金贷背后:借款人陷入暴力催收 希望平台倒闭“目前大热并且能月入千万的现金贷吸引了众多行业大佬的视线,但是暴利背后是对借款人的暴力催收,甚至家破人亡。 有时候,命运真的非常残酷。只是某一时刻松懈的念头就可以让人滑进黑暗的深渊······ 只需通过手机提交身份证号、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,最快几分钟就能借到几千元……去年以来,通过互联网平台服务小微群体的“现金贷”业务迅速崛起,甚至被视为互联网金融领域的最后一块投资“宝地”。 然而,记者调查发现,市面上已出现上千家“现金贷”平台,在“劣币驱逐良币”的行业生态下,部分平台不设贷款门槛,以服务费、管理费的名义掩盖畸高的利率,逾期费动辄每天上百元,借此攫取暴利,且滥用个人信息等暴力催收手段层出不穷。 1 噩梦:入门容易脱身难 一年多以来,重庆的陈女士全家经历了一场噩梦。儿子杨宇(化名)前后在20多家贷款平台借款2万多元,全家人陆续偿还了大半年,直到今年5月才将本息10余万元结清。 杨宇是重庆一所高校的大四学生。去年初,为购买新手机,杨宇无意中发现一些主打“现金贷”的贷款平台,只需提供身份证号、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,资金当天就能到账。杨宇当即决定借款3000元,每月利息200元。 “当时,我对200元的利息并没有在意。”杨宇说,他当时正在利用课余时间做兼职,以为能轻松偿还贷款,但不久后他被用人单位辞退,无法按时偿还。后来,他不断接到催款电话和信息才得知,一旦逾期还款,管理费和逾期费每天高达100多元。 无奈之下,杨宇先后从20多家“现金贷”平台借款,“拆东墙补西墙”,本息很快“滚雪球”般达到2万多元。杨宇的亲属、朋友都收到了贷款公司的催款信息,还不断有人到杨宇的家中催款。 杨宇的父母四处找亲戚朋友借钱偿还贷款。在此过程中,逾期费、管理费和利息的滚动却从未停止。贷款全部结清时,本息已从当初的2万多元增至10余万元。 让杨宇深陷债务危机的“现金贷”,即近几年兴起的小额现金贷款业务,具有无抵押担保、小额短期、方便灵活等特点,因此吸引大量无法得到传统金融机构信贷服务的客户群体,如大学生、初入社会的年轻人等。 “现金贷”曾被视为互联网金融领域的最后一块投资“宝地”。有研究机构数据显示,“现金贷”市场活跃用户量已达1000万至1500万,市场规模未来可达到万亿元级别。业内普遍认为,“现金贷”将在一定程度上,弥补传统金融机构覆盖不足的短板。 然而,前景看好的“现金贷”却频频陷入争议漩涡。比如,此前沸沸扬扬的“裸条”事件,就是“现金贷”争议的冰山一角。一些不良“现金贷”平台滥用借款人信息,向借款人好友发送裸照,以此威胁借款人还款。 年轻人深陷债务危机的案例也屡见不鲜。今年4月,厦门一女大学生欠巨额贷款,不堪裸照威胁烧炭自杀,总共涉及5家现金贷平台,累计借款257笔共计57万元。 无独有偶。去年3月,河南牧业经济学院一名大学生,在欠下60多万元“现金贷”之后跳楼自杀。今年6月,重庆一名大学生欠下10余万元“现金贷”,在家人无力偿还的情况下跳江自杀…… 2 平台倒闭可以不用还钱? 行业互博伤害的是谁? “远在天边,借你一千。” 有一名借款者向我们介绍:自己有次急用钱,正好有个朋友开手机店,介绍她可以手机套现即假装买手机实则给套现金不拿手机。“我当时共拿了5500元,分别设置了两家消费金融分期平台,共24期,每期300多元。最近,这家消费分期类公司的部分公公司倒闭,手机店老板就发朋友圈说,公司要倒闭了,大家可以不用还钱了。” 这其实是当前现金贷乱象的冰山一角。 中国这轮的现金贷,主要是借助移动互联网技术,伴随着互联网金融而崛起,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,市场在短短两年时间内出现上千家现金贷公司。但随之而来的是,“嗜血现金贷”、“变相高利贷”、“暴力催收”、“滥用个人信息”也让这个行业身陷舆论的风口浪尖,中国现金贷似乎已不是国外的那个模式那个味道。 有些借款人,多个平台借款,上千家平台,一家借两三千,可以借几万甚至几十万。由于各平台的数据孤立,共债、多头的现象并不好发现。 到了现在,现金贷平台与借款者到了互博的地步,从平台来说,现金贷坏账率越来高,要覆盖坏账就必须提高收益,那么这就直接转嫁给了借款者。而面对高的坏账率,有些平台想尽各种办法催收,其中不乏暴力催收,目前现金贷平台多达几千家,这些从多个平台大量借贷者,最大希望可能是:这些平台大量倒闭,我就可以不用还钱了…… 3 现金贷号称月息0.7% 实际利率可达96% 每经影视记者下载了两款现金贷APP——钱站、现金借款。 下载钱站后,记者按照贷款流程指引,依次填写了真实姓名、身份证号、教育状况、手机号、淘宝后,获得了8000元的借款额度。经过人脸识别、添加银行卡后,记者提交了1000元的借款申请,账单详情显示,当还款期限为6个月时,每月应还款216.43元,计算下来的实际年化利率约为96%。若借款期限为12个月时,每月应还款119.13元,计算下来的实际年化利率约为72%。而在钱站官网上,宣称的月费利率低至0.7%(折合年化利率为8.4%),与实际借款年化利率相差甚远。 而打开现金借款APP后,页面底部有一行“严格遵守法律法规,杜绝过高利率,绝不暴力催收”的字样,贷款还款期限主要分为1个月和2个月。记者按照贷款流程添加银行卡、设置交易密码、手机号码、地址、婚姻状况、两位紧急联系人、工作信息、借款用途、其他借款渠道信息。借款信息显示,借款1000元,实际到账1000元,还款金额为1090元,计算下来的实际年化利率为108%。《借款协议》显示,借款月利率为1.00%;《居间服务协议》显示,居间服务费用收取标准为借款金额的2.00%/月,征信机构、身份认证机构及支付机构等第三方借款手续费为借款金额的6.00%/月。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《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》第二十六条“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未超过年利率24%,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约定的利率支付利息的,人民法院应予支持”“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年利率36%,超过部分的利息约定无效。借款人请求出借人返还已支付的超过年利率36%部分的利息的,人民法院应予支持。” 尹振涛告诉记者,实际的年化利率应该包括贷款的利率、服务费等加在一起计算得出的。这个实际利率还是比较高的,现金贷业务单笔贷款金额很小,利率对于老百姓(50.99 +1.98%,诊股)来说,他们的敏感系数是比较低的,但是对平台来讲,如果形成一定的规模是存在很大的风险,不仅仅来源于借款人,也来源于投资人,是双向的。 4 行业自律实为海市蜃楼 法律监管尚未落地 现金贷选择了一种与传统金融业相反的风控逻辑,也给共债者和中介们留出了生存空间——银行不会把钱借给品德高尚的穷光蛋,这些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变成了现金贷的客户。 “现金贷看重的是还款意愿,因为授信额度都很低,也就三五千块钱,只要你肯还钱,就算是问亲戚朋友借,也能还上。”一位不愿具名的现金贷从业者说,“这个行业的客群本身就是信用的底层,不能按传统金融业的逻辑去操作。” 欺诈组织是整个行业共同的敌人,一些欺诈组织会用可以插入8-64张SIM卡“猫池”骗贷,与之伴随的则是所谓的“收卡”与“养卡”业务。 在长久的拉锯战中,实名认证和爬取通讯录成为了平台的标配,但这些手段只能确保把欺诈者挡在门外,却无法准确识别共债人群。按照沈万新的说法,只要没有逾期借款,平台就只能获取用户的注册信息,这些人究竟借了多少钱,平台不得而知。 数据显示,至少在两家现金贷平台上有借贷记录的共债者比例超过60%,这些人的逾期风险是普通客户的3到4倍,多平台借贷的风险更加难以想象。 “实际上共债也好、中介也好,在行业里都是少数,大部分人借现金贷还是急着用钱,也在按时还。剩下的少部分人本质上就是loser,控制不住欲望,管理不好财务,让他们的债务早点爆掉是最好的。”上述从业者说。 在这之前,自杀与裸条让少数事件变成了舆论焦点,最终传导到了监管政策上,相似的一幕也许会在现金贷行业再度上演。 “肯定会有监管,而且只能靠监管。行业自律是没用的。”他说。 2017年4月7日,银监会颁布的《中国银监会关于银行业风险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》首次点名“现金贷”,要求其严格执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间借贷利率的有关规定,不得违法高利放贷及暴力催收。而在随后下发的《关于开展“现金贷”业务活动清理整顿工作的通知》及其《补充说明》中列出了要求重点关注的四类平台,其中第一类为:平台利率畸高,当前部分平台采取日息、月息等概念吸引借款人,而实际年化利率超过36%,造成部分借款人负债累增。 但是,截至目前,监管的执行细则尚未正式落地。 来源:综合自经济参考报、融中财经、全天候科技 |